●榮獲2004「中國時報.開卷版」年度最佳青少年圖書好書獎●
●榮獲2004「聯合報.讀書人」年度最佳童書獎●
內容簡介:
「你們要乖喔,」 她說,
「聽到沒?你們幾個小的,要聽荻西的話。聽到沒?」
話說完之後,麗莎‧狄樂曼隨著人潮消失在購物中心入口,
離開了她的四個孩子──十三歲的荻西,十歲的傑米,九歲的貝絲及六歲的山姆──
一股被遺棄的憤怒、震驚、困惑湧上,
最後荻西作了一個決定:
他們要步行到橋港鎮席拉姨婆的家。
席拉姨婆是荻西唯一知道的親人。
《回家》是一個關於狄樂曼家孩子長途旅程的冒險故事。
荻西帶領著她的弟妹們展開漫長的旅程,
他們睡在公園或廢棄的建築物中,
靠近河岸時就以釣魚或挖拾蛤類填飽肚子。
當他們用光了口袋裡的錢,而且再也想不出有什麼辦法可以到達橋港鎮時,
幸運的遇上了兩名大學學生,他們開車送荻西四人到席拉姨婆的家。
但是席拉姨婆早在幾個月前過世了,
她的女兒---尤妮阿姨雖然答應負起照顧他們的責任,
但也一直試圖要將他們分開。
荻西為了要與弟妹在一起,
於是決定再度展開行程,
繼續旅行到他們外祖母的家──馬里蘭州東岸的葵絲田;
雖然荻西從沒有見過外祖母,對她的認識也僅止於名字而已,
但荻西還是憑著過人的毅力克服了步行旅途的艱難與辛苦,
再加上途中受到兩個十五歲的男孩──杰瑞與湯姆,及馬戲團團長的幫助,
他們抵達了外祖母雅比嘉.狄樂曼的家。
推薦序
走在無人走過的道路上/柯倩華
《回家》一開始就像個謎:從不出遠門的媽媽半夜三更把四個小孩叫醒,趕他們上車,說要去找從未謀面的席拉姨婆。
隔日早上車子停在離家百哩之外的百貨公司停車場,媽媽吩咐孩子們乖乖在車中等候,獨自下車進入百貨公司。
然後,她沒有回來。
四個小孩等了一天一夜。
最年長的孩子是十三歲的女孩荻西,她知道媽媽不會回來了,但不知道為什麼,也不知道該怎麼辦?
她決定不去尋求別人如警察的幫忙,因為她擔心那些有權力的大人會把他們四個拆散,送去孤兒院或收養家庭之類的地方。
她在驚慌焦慮中唯一確定的是,他們四個人一定要在一起,因為他們是一家人。
她要自己負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。她要獨力帶他們去席拉姨婆的家。
「因為荻西是那種很有決心的人。……如果她非做不可,她一定會想辦法做到。」
他們不能開車,身上總共只有美金十一元五角,而他們距離席拉姨婆的家大約還有六十英哩(約一百公里)。
他們要用走的,而且不能讓任何人發現他們身邊沒有大人......
當故事的起頭充滿各種問號,而情節則由一連串的驚嘆號組成時,這樣的故事就很能吸引人。
一個母親為什麼會遺棄自己的小孩?
小孩如何在以成人為主的社會單憑自己的力量活下去?
小孩如何在這種生存危機中理解親情與人生?
這些引人好奇的疑問都成了作者必須在情節發展中一一回答的難題,
而且要讓讀者覺得既驚奇又滿意,
也就是說,答案必須不落俗套使讀者無法想像,但當讀者知道了以後又會覺得理所當然。
這本書的確證明了作者有足夠的文學技巧來完成一個好看的故事。
荻西一出場的說明是她「會看地圖」,表示她在這支「探險隊」中的領航角色,沿路不停盤算、判斷。
雖然她勇敢強韌且機敏靈活,但她的女性身分卻不被環境支持,她必須假裝成男生才覺得安全。
十歲的傑米專門找理由,是腦筋最好的,但急躁多詭計。
九歲的貝絲被外人誤認為智障,卻常在最關鍵的時刻說出最適當的話,給荻西意想不到的支持。
六歲的山姆非常固執,所以他也常很有耐心的去完成他的任務。
故事情節緊湊且充滿驚險刺激,
他們掙扎求生的方式令人心疼又大開眼界:不停的計算、分配、節省錢和食物,
想各種辦法賺錢,充分利用野外自然資源;睡在空屋、河邊、公園、樹叢、墓園等地方。
讀者不僅會佩服他們的求生本領,跟著學到有用的常識,比方哪種食物較能填飽肚子,
也會更懂得珍惜自己生存的機會和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享受。
荻西絞盡腦汁保護家人的身體安全,還堅持維護他們的心理安全--尊嚴。
他們不只要活下來,而且要活得像心靈健全自由的人,才算通過這場考驗。
被遺棄的小孩如何能夠肯定自己仍是被愛的,是有價值、有希望的人?
如何在貧困與飢餓中相信道德的意義和信念?
如何原諒無法善待小孩的大人?
作者大膽誠實的看待手足關係與人性。
荻西是逐漸了解而喜歡她的家人的,
然後她尊重他們,讓他們做他們自己,
不論多麼餓、多麼累、多麼辛苦。
所以,她沒有強迫貝絲去麵包店謀取食物;
她一邊揪著心怒斥偷竊的弟弟,一邊強力保護他們的人格心理不致崩潰。
所以,當他們千辛萬苦抵達席拉姨婆家之後,被收容了,衣食無虞了,
卻又再度踏上餐風露宿的旅途,
去找三百英哩外古怪的外婆(據說作者自稱想成為像外婆這樣的女人),而發展出本書第二卷的故事。
因為荻西認為,
「家」應該讓他們能說真心話,能像他們自己,能做對自己真正有益的事;家應該讓每個人有維持尊嚴的自由。
第二段旅程其實也成了狄樂曼小孩的尋根之旅,
讓他們了解自己的父母親,也因此更了解自己。
作者似乎認為,家不只是安全的地方,更好說是一種安心的狀態;回到家,其實是找到自己。
每個人都有家,我們一生最主要、最長期的探險其實是在「家」裡。
我們無法選擇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,而這個原生家庭卻可能影響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;
我們無法選擇父母、兄弟姊妹和親戚,而這些人卻和我們一輩子血脈相連,
誰能保證是親愛或傷害,是幫助或包袱?
血緣是先天的,但了解和喜歡卻是人和人之間後天修行的功課,即使是家人也一樣。
狄樂曼家的小孩「肩並肩踏在沒人走過的道路上」,
引領讀者穿越麻薩諸塞、康乃狄克、紐約、狄拉維爾、賓夕維尼亞、馬里蘭等美國東岸各州,
行程約六百公里(臺灣南北縱長約四百公里)。
讀者歷經曲折之後或許也體會到,
最好看的探險故事不僅帶我們去地圖上遙遠的地方,
也讓我們發現內心世界尚未被探索的角落。
親愛的小朋友,想看這本書嗎?
歡迎到學校圖書館借閱!
留言列表